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纪念人文始祖建设民族精神家园论文集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黄帝在华人心目中的地位

樊英峰


  黄帝开创了华夏文明,是华夏民族的精魂。自秦汉以来,历代都有祭祀轩辕黄帝的活动,或为帝王致祭,或为官府祭祀,或为民间祭奠,种类繁多,不一而足,显示出人们对黄帝的无比崇敬和高度重视。由于祭祀活动很多,因而撰写了大量的祭文。由于自然或人为的因素,明代以前的祭文多已失散,但明代以后的祭文尚有存者。这些祭文或刻于石碑,或存于案牍,都是历代祭祀黄帝的重要见证。此外,千百年来,人们还撰写过许多赞美黄帝的诗篇。通过这些祭祀活动、祭文内容和赞歌,我们不难看出黄帝在华人心目中具有多么崇高的地位。
  一、历代对黄帝的祭祀
  祭祀黄帝的活动起源甚早,可以追溯到夏商周三代。自秦汉以来,史不绝书。如元封元年(公元前110),汉武帝“北巡朔方,勒兵十余万,还祭黄帝冢桥山”(《史记》卷十五)。东汉明帝永平二年(59),“迎黄灵于兆中,祭黄帝后土”(《后汉书·明帝纪》)。北魏太武帝时,“以大牢祭黄帝、尧、舜庙”。又如,隋炀帝大业十年(614),“亲御戎服,禡祭黄帝”(《隋书·炀帝纪》)。唐代于每年“立秋后十八日,迎黄灵于中地,祭黄帝”(《旧唐书·礼仪志》)。宋代规定:“季夏祀黄帝”(《宋史》卷一百)。明代规定:中部县(黄陵县)每年定期祭祀黄帝(《明史》卷五十)。清代也有类似的规定。除了这些常规性的祭祀之外,有时还要专门举行一些大型祭祀活动。这在明代以后表现得尤为突出。
  据《明史》及黄陵碑石,明代十一次祭祀黄帝:(1)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四年(1371),遣中书管勾甘献祭。(2)明太祖洪武二十九年(1396),秦王遣左长史茅延囗献祭。(3)明宣宗宣德元年(1426),遣应城伯孙杰献祭。(4)明代宗景泰元年(1450)遣工科给事中霍荣致祭。(5)明英宗天顺六年(1462)遣延安府知府献祭。(6)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遣鸿胪寺丞张昱致祭。(7)明世宗嘉靖十年(1531)遣延安府通判梁和让致祭。(8)明穆宗隆庆四年(1570)遣延安府知府郭文和致祭。(9)明神宗万历元年(1573)皇帝遣尚宝司少卿石星致祭。(10)明神宗万历二十八年(1600)遣延安府知府徐安致祭。(11)明熹宗天启元年(1621)皇帝遣锦衣卫加正一品俸都指挥使侯昌国致祭。
  清代祭祀活动更为频繁。据《清实录》等文献记载,清代二十七次祭祀黄帝:(1)清世祖顺治八年(1651)祭。(2)清圣祖康熙元年(1662)致祭。(3)康熙七年(1668)遣工部杨运昌祭。(4)康熙二十一年(1682)遣大臣祭。(5)康熙二十七年(1688)遣鸿胪寺卿刘楷致祭。(6)康熙三十五年(1696)遣都察院协理院事左佥都御史常继圣致祭。(7)康熙四十二年(1703)遣大理寺少卿莫音致祭。(8)康熙四十八年(1709)遣户部右侍郎加二级张世爵敬祭。(9)康熙五十二年(1713)遣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蔡升元致祭。(10)康熙五十八年(1719)遣左春坊左赞善翰林院检讨臣吴孝登致祭。(11)清世宗雍正元年(1723)遣通政使钱以禧致祭。(12)雍正二年(1724)遣都察院左副御史江珠致祭。(13)清高宗乾隆二年(1737)遣翰林院侍读学士世臣致祭。(14)乾隆十四年(1749)遣套常寺少卿钟衡致祭。(15)乾隆十七年(1752)遣太常寺少卿涂逢震致祭。(16)乾隆二十年(1755)遣太常寺卿熊学鹏致祭。(17)乾隆三十七年(1772)遣宗人府府丞李友棠致祭。(18)乾隆四十一年(1776)遣内阁学士唐古泰致祭。(19)乾隆四十五年(1780)皇帝遣内阁学士钱载致祭。(20)乾隆五十年(1785)遣内阁学士胡高望祭告。(21)乾隆五十五年(1790)遣内阁学士依兰泰祭告。(22)清仁宗嘉庆元年(1796)遣陕西副都统花向阿祭告。(23)嘉庆五年(1800)遣户部右侍郎周兴岱祭告。(24)嘉庆二十四年(1819)遣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和桂致祭。(25)清宣宗道光十六年(1836)遣陕西榆林绥镇总兵官郭维昌祭告。(26)道光二十六年(]846)遣西安右翼副都统甘露致祭。(27)道光三十年(1850)遣陕西西安左翼副都统常春致祭。此外,1908年同盟会还曾派人来黄陵祭祀。
  民国时期(1912—1949),国共双方先后十六次祭礼黄帝:(1)民国二十四年(1935)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监察委员会祭。(2)同年,国民政府祭。(3)民国二十四年(1935)陕西省各界祭。(4)民国二十六年(1937)苏维埃政府主席毛泽东和人民抗日红军总司令朱德派人致祭。(5)民国二十六年国民党中央党部祭。(6)民国二十六年国民政府祭。(7)民国二十七年(1938)国民政府祭。(8)民国二十八年(1939)国民党中央党部祭。(9)民国二十八年国民政府祭。(10)民国二十九年(1940)国民政府祭。(11)民国三十年(1941)国民政府祭。(12)民国三十一年(1942)国民党中央党部祭。(13)民国三十一年国民政府祭。(14)民国三十一年陕西省政府祭。(15)民国三十二年(1943)国民党中央党部祭。(16)民国三十二年国民政府祭。
  建国以后,除“文革”等特殊时期外,陕西省人民政府、陕西省人大常委会、陕西省政协、陕西各界联合会、延安市政府、延安市人大、黄陵县政府等单位也经常举行祭祀黄帝的活动。这些活动虽由地方组织,但一些大型祭祀往往带有全国公祭的性质。特别是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发事业的深入发展,港澳同胞、台湾同胞和海外侨胞也怀着一颗赤子之心前来祭奠黄帝。因此,祭祀活动更为频繁[1]。如1994年各类祭祀即有台湾中华全球建筑学人交流协会祭祖团的祭祀(1994年4月5日),黄陵县民的祭祀(1994年4月5日),台湾中原大学祭祖的祭祀(1994年4月),中华伦理教育学会甲戌清明黄陵祭祖团的祭祀(1994年4月5日),台湾探亲祭祖团的祭祀(1994年8月9日),西北大学中文系研究生的祭祀(1994年10月13日)以及重阳节的公祭。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共中央、国务院、陕西省委省政府对黄陵都很重视,黄帝陵被整修一新,每年前来祭祀的人数越来越多,规模也越来越大。
  祭祀黄帝是为了表达对他的怀念和崇敬。在数千年漫长的历史岁月中,祭祀黄帝的活动如此频繁,说明黄帝的影响很大,同时也说明中华民族具有尊祖敬宗的传统。
  二、种类繁多的祭黄帝文
  祭礼黄帝必然要举行一定的仪式,同时还要宣读祭文。因此,历代所撰祭文数量相当可观。但秦汉至宋元时期的祭文多已亡失,明代以后因刻碑之故大都保存下来。通过这些祭文,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历代华人对黄帝的尊崇之意。
  明代的祭文今存共11篇:太祖朱元璋统治时期两篇,宣宗朱瞻基、代宗朱祁钰、英宗朱祁镇、武宗朱厚照、世宗朱厚熜、穆宗朱载垕时期各一篇,神宗朱翊钧统治时期两篇,熹宗朱由校时期一篇。这些祭文均按一种格式写成。即开头写明年、月、日及致祭者姓名,及致祭轩辕黄帝陵前的说明。之后,是祭文正文。祭文或长、或短,或散、或韵。祭文末尾以“尚飨”或“尚享”,请黄帝享用祭品。其中第一篇是散文句式,其余10篇祭文的正文都是有节奏的四字句无韵诗。正德以前的祭文,多由官员代劳起草,而从嘉靖开始,连同后来的万历元年、二十八年、天启元年诸祭文,都是“御制”的,即皇帝本人起草并派人送至陵前的。这说明明代统治者对祭礼活动的重视。在明代祭文中,最有价值的是朱元璋在洪武四年的祭文。这是流传至今的最早的祭黄帝文,其内容如下:“皇帝谨遣中书管勾甘,敢昭告于黄帝轩辕氏:朕生后世,为民于草野之间。当有元失驭,天下纷纭,乃乘群雄大乱之秋,集众用武。荷皇天后土眷佑,遂平暴乱,以有天下,主宰庶民,今已四年矣。君生上古,继天立极,作烝民主,神功圣德,垂法至今。朕兴百神之祀,考君陵墓于此,然相去年岁极远;观经典做载,虽切慕于心,奈秉生之愚,时有古今,民俗亦异。仰惟圣神,万世所法,特遣官奠祀修陵,圣灵不昧,其鉴纳焉!尚飨!”[2]祭文头二层意思是说他出生于后世,是草野之民。当元朝失德,不能控制局面,全国纷乱,各路大军反元之际,他也投身卒伍之中,多亏皇天保佑他,平定混乱局势,当了皇帝,统治老百姓已经四年了。第二层意思是歌颂黄帝,说黄帝生在上古,继承上天意志,当了万民之主,确定了准则法令,他的神圣的功德和制定的法度,至今犹盛。第三层是说他朱元璋崇敬神灵,考定黄帝陵在中部县,但离黄帝的年代太遥远了。察看经典记载,虽敬慕轩辕,但由古至今已多少代了,人民习俗已变迁。不过,黄帝的神威圣德,乃是万世的楷模,所以派官员来祭奠并整修黄陵,希望圣灵接受诚意与祀典。朱元璋不愧出身下层,不忘祖先。他把自己统治的合法性与崇敬轩辕黄帝联系起来,表现君权神授的观念。
  清朝入关后,为表明其统治的合法性和正统性,频繁祭奠轩辕黄帝。有清一代,祭文多达28篇[3]:其中清世祖顺治年间一篇,清圣祖康熙时期九篇,清世宗雍正时期两篇,清高宗乾隆时期九篇,清仁宗嘉庆时期三篇,清宣宗道光时期三篇,此外,还有一篇同盟会的祭文。在这些祭文中,顺治皇帝的祭文颇有意味:“自古帝王,受天明命,继道统而新治统,圣贤代起,先后一揆,功德载籍,炳若日星。明禋大典,亟宜肇隆。敬遣专官,代将牲帛,神其鉴飨!”祭文中的“道统”指儒家思想体系;“治统”即统治的系统;“揆”是尺度的意思;“禋”读“音”,谓祭祀。祭文是说:“自古至今,帝王受天命,继承圣道的学说而又有新的治理系统。圣贤的人,每代都有,前后法度是一致的。黄帝的神功圣德记载在史册,光辉如太阳、星辰。祭祀盛典,亟须异常隆重地举行。特敬派专门官员,代大清皇帝把血牲锦帛敬献陵前,请您享纳!”这篇祭文没有惯常的开头虚文,一开始就入正题。除了说满清新的统治是继前人的,应是合法理的、正统的以外,重在歌颂轩辕如日月的功德。康熙三十五年的祭文也很不一般,它不是为帝王本人祈福,而是因为粮食歉收而替老百姓祈福。祭文中说:“自古帝王,继天出治,道德兼隆,莫不慈惠嘉师,覃恩遐迩。朕勒恤民依,永期殷阜。迩年以来,郡县水旱间告,年谷歉登;蚤夜孜孜,深切轸念。用是专官秩祀,为民祈福,冀灵光之默赞,溥乐利于群生。尚鉴精忱,永垂歆格!”大意是说:自古帝王,受天命而统治,道德都高尚,没有不对远近的老百姓广施恩惠的。我体恤老百姓,希望永远富裕。可以近年水旱灾不断,粮食歉收,白天黑夜让人痛苦思念。所以派专门官员来祭奠轩辕黄帝,为老百姓祈求幸福,希望您显灵保佑,普救众生。当然,皇帝祭祖为了求得国泰民安,自己的统治牢靠。但这离不开“民为贵”、百姓丰收、安居乐业是一切的基础的想法。乾隆时期在1755年为平定准噶尔而祭告轩辕的祭文也很有特点。准噶尔部上层贵族噶尔丹等,勾结沙俄,制造分裂,不断破坏统一。清朝为平息准噶尔叛乱,自1690年起多次用兵,到1757年终于平定。《乾隆二十年(1755)为荡平准部太后晋号祭告祭文》说:“朕为帝王建极,乘时绥猷。制临无外,德盛而服远者神囗教化原,教孝道以尊亲为大。兹以平定准噶尔大功告成,加上皇太后徽号。神人洽庆,中外蒙庥。敬遣专官,用申禋祀,伏惟鉴格!”意思是讲:我认为帝王建立统治,是不分内外的。以盛德使远方臣服,才有神威。而人伦教化以孝敬父母为最重要。现在平定准噶尔诸部已大功告成,于是给皇太后再加上封号,神人都庆贺,中外都受恩庇。所以敬派专门官员,来祭祀黄帝,请您鉴赏享纳贡品!
  当然,清代祭文中最有意义的是《一九零八年同盟会祭文》。这一民间祭文,与官方祭文大相径庭,它出于革命党人之手。祭文全文如下:“唯黄帝纪元四千六百零五年九月重阳日,玄曾孙某某等谨以香花清酒牲肴之仪,敬献于我皇祖轩辕黄帝之墓前而泣告曰:惟我皇祖,承天御世,钟齐孕灵。乃圣乃灵,允文允武。举修六府,彰明百物。翦蚩尤于涿鹿,战炎帝于阪泉。挥斥八埏,疆里万国。用是奠定中夏,绥服九州,声教覃敷,讫于四海。凡有血气,莫不尊亲。自是以后,圣子神孙,历世相承,尧舜以禅让缉熙,汤武以征诛定乱,洎乎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皆能仰承遗绪,奋厥声威,镇抚百蛮,光宅九土。其间偶逢哀替,暂堕纲维,秽丑跳梁,蛮夷猾夏,然皆历时未几,族服厥辜,弃彼毡裘,袭我冠服。我民族屡蹶振,既仆复兴,卒能重整金瓯,澄清玉宇合,莫非我皇祖在天之灵,有以默相而祐启之也。迨至前明甲申之岁,同运凌迟,建州虏夷,乘我丧乱,驱其胡骑,入我燕京,盗踞我神器,变乱我衣冠,侵占我版图,奴役我民众。神州到处,编染腥膻,文化同胞,备受压迫。剃发令下,虽圣裔犹莫逃;旗兵驻防,编禹迹而皆满。又无论扬州十日,嘉定三屠,二百年之惨痛犹存,十八省奇耻未湔已也。且今年以来,欧美民族,对我环伺,各欲脔割大好河山,而满清政府恣其荒淫,不恤国耻。殷忧之士义愤填膺。近有执义帜而起者,粤东如陆皓东、郑士良、孙逸仙;湖南如马福益、黄克强、唐才常,均矢志盟天,力图恢夏。某等生逢艰巨,何敢后人!乃集合同志,密筹方略,誓共驱除鞑虏,光复故物;扫除专制政体,建立共和国体,共赴国难,检举不辞。决不自私利禄,决不陷害同人,本众志成城之古训,建九州复分之义师,伏望我皇祖在天之灵,鉴此愚衷,威神扶祐,以纾民生之苦,以复汉族之业。某等自不量力,竭诚奉告,不胜惶愧煎灼,郁结悲祷之至。尚飨!”这是清代最长的一篇祭文,文字也比以前帝王们矫揉造作的祭文要明白得多了。这篇祭文的正文第一层意思是歌颂黄帝的功德:说轩辕受天命掌管世界,他具有各种才能,更有神灵的资质。他品德高尚、文武双全。他创建了掌管府库的六种官职,即司土、司木、司法水、司草、司器、司货;给百物明确名称。他在涿鹿灭了蚩尤,在阪泉打败炎帝。他挥斥把八方天地边缘,纳万国入疆域,由此奠定了华夏,安服九州。他的声威教化深广地施布于四海之内。第二层说后代子孙唐尧、虞舜、商汤、周武王,以至秦、汉、唐、宋,都能继承黄帝的事业,发扬黄帝的声威,镇抚周围众多少数民族,光辉照耀九州。大朝代之间,偶有战乱,纲纪暂时中断,少数民族入侵,但都为时不久,许多民族都接受中华文化。我民族多次衰弱,又多次振兴强大,河山统一。这就是轩辕在天之灵的保佑。第三层意思是说:自从明朝灭亡,清人入主中华,改变衣冠,令人剃去头发,文化受践踏,民众都受压迫奴役。清兵在扬州杀人放火十天之久,在嘉定三次屠杀全城人民。二百多年了,遍布十八省的耻辱依然还在。第四层意思是说:不但清朝封建专制统治,而且近年,西方帝国主义又来割我大好河山。但清朝政府任西方列强胡作非为。第五层意思说:爱国的志士,义愤填膺,广东的孙中山、湖南的黄兴都举起了义旗,我们祭陵的同盟会员也要聚集力量,推翻清朝政府,扫除专制政权,建立共和国体,希望轩辕始祖保佑我们这些革命者以解人民痛苦,光复华夏大业。这篇祭文坚强有力,词严义正,是一篇檄文、宣言。
  在1912年至1949年的民国时期,有16篇祭轩辕黄帝的祭文。其中有中国国民党中央党部祭文5篇,国民政府祭文6篇,陕西省各界祭文1篇,苏维埃政府主席毛泽东和人民抗日红军总司令朱德祭文1篇,陕西省政府祭文2篇。这些祭文,无例外的一律仿照古代祭文形式,用文言文写成。最有意义的是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前,国共两党在清明节共同祭奠轩辕黄帝,这是头一年冬即1936年“双十二”西安事变张学良、杨虎城对蒋介石实行兵谏,由中国共产党委派周恩来调停,蒋介石被迫宣布结束内战、共同抗日的结果。《苏维埃政府主席毛泽东、人民抗日红军总司令朱德祭文》由毛泽东同志亲自起草并手书:“维中华民国二十六年四月五日,苏维埃政府主席毛泽东、人民抗日红军总司令朱德,敬派代表林祖涵,以鲜花时果之仪致祭于我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之陵,而致词曰:赫赫始祖,吾华肇造,胄衍祀绵,岳峨河浩。聪明睿智,光被遐荒;建此伟业,雄立东方。世变沧桑,中更蹉跌;越数千年,强邦蔑德。琉台不守,三韩为墟;辽海燕冀,汉奸何多!以地事敌,敌欲岂足;人执笞绳,我为奴辱。懿维我祖,命世之英;涿鹿奋战,区宇以宁。岂其苗裔,不武如斯;泱泱大国,让其沦胥。东等不才,剑屦俱奋;万里崎岖,为国效命。频年苦斗,备历险夷;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各党各界,团结坚固;不论军民,不分贫富。民族阵线,救国良方;四万万众,坚决抵抗。民主共和,改革内政:亿兆一心,战则必胜。还我河山,卫我国权;此物此志,永矢勿谖。经武整军,昭告列祖;实鉴临之,皇天后土。尚飨!”毛泽东手写并派林伯渠代表中国共产党在黄帝陵前宣读的这篇祭文,是一首典雅、庄严、古朴的诗。它首先歌颂伟大的始祖轩辕,开创中华民族,他的子孙延绵,对他的崇敬与祭祀从不间断。他像崇山峻岭一样巍峨,像江河一般浩荡。他聪明、敦敏、智慧、神灵。他的光辉一直照耀到边远荒漠的地方。从此,他建立了中华民族伟大的事业,使泱泱大国,雄立在东方。祭词继而第二层说到世界的沧桑变化,历史的起伏升沉。几千年后,强大的邻国——日本帝国主义无视伦理道德,不顾人类正义,强占了我琉球和台湾,使朝鲜半岛沦为殖民地。现在,东北失守了,渤海沿岸,冀东一带又沦入敌手,什么塘沽协定、何梅协定、华北自治、香河汉奸暴动,王克敏之类的汉奸太多了。当局除了割让东北三省,又割给日本帝国主义以热河、察北、绥东、冀东,但敌人的欲望岂能满足?敌人用鞭子在抽打人,用绳子在捆绑我同胞,我们反成了奴隶。这一段祭词,联系实际,针对国民党不抗日,揭露得直率而大义凛然。祭词第三层意思是说:想我伟大的始祖轩辕,是盖世的英雄,他在涿鹿打败蚩尤,使天下太平。而为什么他的后代却毫无勇气到目前这个样子?难道我泱泱中华大国就这样沦陷敌手吗?祭诗最后一层是全部文章的重点。它表明中国共产党人的态度和主张说:武器装备俱已停当,预备奋起抗日。红军长征二万五千里,历经艰难险阻、崎岖的历程,来到陕北,就是为了报效祖国、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这首祭诗说出了一切进步人士、广大人民群众的心声。
  1937年的清明节,离卢沟桥事变、抗日战争爆发只有三个月。在西安事变之后,国共两党共同祭黄陵是颇有意义的。国共合作,关键在抗日。这一点,中国共产党的祭词中说得十分明确具体了,中国国民党方面的祭文又如何呢?国民党方面的祭文实际是三篇:一篇是它中央党部的,一篇是国民政府的,还有一篇是国民党陕西省政府的。三篇祭文内容差不多,而以国民党中央党部的最有代表性。其祭文全文如下:“维中华民国二十六年民族扫墓之期,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追怀先民功列,欲使来者直所绍述,以焕发我民族之精神,特派委员张继、顾祝同,驰抵陵寝,代表致于我开国始祖轩辕黄帝之陵前曰:粤稽遐古,世属洪荒;天造草昧,民乏典章。维我黄帝,受命于天;天国建极,临治黎元。始作制度,规矩百工;诸侯仰化,咸与宾从。置历纪时,造字纪事;宫室衣裳,文物大备。丑虏蚩尤,梗化作乱;爰诛不庭,华炎永判。仰维功业,广庇万方;祐启后昆,恢廓发扬。追承绩猷,群情罔懈;保我族类,先灵攸赖。怀思春露,祀典告成;陈斯俎豆,来格来歆!尚飨!”这篇祭文的正文分两层意思:第一层歌颂黄帝的功德,大意说:考稽远古,当时处于洪荒蒙昧之中,人民没有典章制度可遵循。而我始祖轩辕受命于天,诸侯归顺,他在制度、工农业、历法、文字、宫室、衣服等等方面都有创造,还平定了蚩尤之乱,安邦定国。他的功业保佑了四面八方和后代子孙。第二层意思是说:要继承黄帝的业绩,祈求祖先灵魂保佑我中华民族,特献上贡品请黄帝享用。国民党与共产党同时祭奠黄帝,共产党的祭文通俗典雅而联系抗日实际;国民党的祭文文字古奥,事例堆砌丰富,只为祭奠而祭奠。两篇祭文代表了两个不同政党各自的观念。国民党中央党部在抗日战争爆发后,再于1939、1942、1943年三次祭黄帝,和国民政府同时也在清明节于1938、1943年两次祭黄帝,有一部分祭文就提及了日寇侵我中华的现实。这一部分,出来讲黄帝的功德和祈求黄帝的保佑,有的指出“倭妖扰华”,“民众茹荼如饴,将士不懈益励;誓必戬灭寇虏”(民国二十八年国民党中央党部祭文);“唯抗战已及四年,复兴有象”(民国三十年国民政府祭文); “狂倭蠢犯,飞海鸱张。匡扶领土,简励戎行……子孙大复仇之义,弓箭戡乱之广”(民国三十一年国民党中央党部祭文,以及民国三十二年国民党中央党部祭文)。还有的说“近自盟邦敦好,新约完成。幸国家地位之增高,知民族精神之愈奋”(民国三十二年国民政府祭文)。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华民族进入新的时代。在全国解放后的初年,百业待兴,人民政府忙于社会事务,直到1955年才由陕西人民委员会派人祭祀轩辕,发表祭文。到1961年,实行全国调整,此后又因社会运动和“文化大革命”的动乱,此项活动,暂告停止。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恢复并发展祭祀黄帝的活动。当代人民政府和各界的公祭祭文很多,数以百计。其中有陕西省人民委员会祭文,有陕西省各界祭文,有陕西省人大常委会祭文,有陕西省政协祭文,有延安行政公署祭文,有黄陵县人大常委会祭文,有港澳同胞祭文,有海外侨胞祭文,种类繁多,不一而足。这些祭文在形式上多用庄严肃穆的文言文,或散文,或骈俪文,或四言诗,都写得严整典雅。在内容方面,恢复歌颂黄帝在创造中华民族文明、奠定民族基础方面的丰功伟绩,而很少重述黄帝升天的神话,更没有请黄帝保佑后代的意思了。祭文中有桥陵山川形胜的描写、甚至扩大抒写黄河、长江、万里长城和中华大地的壮丽雄伟,这都是说黄帝和我们民族的伟大。这种写景的文字,以往的祭文是很少有的。祭文都历数了近年在治理整顿、改革开放,由温饱奔小康的成绩,但都是用诗化语言,概括点睛,而不是枯燥地罗列一串串数字或百分比。在联系实际中,祭文都突出了一个祖国统一的伟大理想。港澳回归,台海两岸统一,一国两制的英明政策,是祭文中强调的内容。港澳台都是中国的一部分,港澳台的同胞,都是黄帝的子孙,统一的大业是所有黄帝后裔所关注的大事。
  祭祀黄帝,虽由陕西省各界出面组织,但这是全民族的公祭。公祭黄帝,祭文自然会告慰黄帝以我中华儿女统一祖国、振兴中华的决心。如《1994年公祭黄帝陵祭文》:“维甲戌年二月二十五日,序属三春,节届清明,九州日丽,万物争荣。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主席李瑞环,中央有关部门代表,陕西省各界代表,部分省、市、自治区代表,台、港、澳同胞代表,海外侨胞代表,聚首桥山,以至诚肃敬之心,鲜花蘋藻之供,缅怀始祖,于轩辕黄帝之陵,曰:赫威始祖,圣德神功,创我中华民族之根基,启五千年之曙光。煌煌伟业,泽被遐荒。亘千秋而愈盛,历万世而弥昌。代复一代,风云激荡。不论政平讼理,国富民强;而或战火炽烈,四海苍黄,幸有轩辕子孙,自励自强。千秋功业,万人共仰。斗转星移,世道沧桑。历尽艰辛,多难兴邦。春风化雨,改革开放,赖始祖之英灵,奔四化之康庄。举国上下,慨当以慷。中华儿女,奋发图强。加快改革,扩大开放;惩治腐败,整肃纪纲;广开言路,民气畅扬。一国两制,大事共商;实现统一,人神共襄,同心同德,再造辉煌。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始祖懿德,光大昭彰。中华振兴,经济腾骧,炎黄子孙,龙凤呈祥。美哉中华,如日东升。告慰始祖,伏维尚飨!”这篇祭文,是全国性的公祭文,它的致祭者有全国政协主席,这是自明洪武以来致祭人员中级别最高的,是全国领导人之一。这篇祭文致祭者虽有陕西各界,但更包括各省、市、自治区的代表和港澳台同胞与海外侨胞。它是全国祭文、更是世界性的祭文,即世界各地华人的共同祭文。这篇祭文的正文,先采用骈四俪六的文体,后转为四字句。虽用旧体和文言,但言语并不古奥,除个别词语如“泽被遐荒”(政治安定,诉讼得到处理)、“腾骧”(骏马般的飞腾)之外,一般读者读来是易懂的。它达到了既庄严典雅又通俗易懂,文字简练而不冗赘俚俗。祭文正文明确分列三段:一颂黄帝功德,二颂现时成就与愿望,三对全民族的光明前途进行赞扬。
  新时期恢复祭祀黄帝陵以来,除了定于清明节的公祭,还有不定时的各种民间祭祀,这些活动祭文数量众多,长短不等,韵散各异,文白互陈,但都遵守传统祭文的格式:始有祭文的开头(包括时间、致祭者、祭仪);继为正文,不论正文用何文体与语体,一般先述黄帝功德,再说目前形势,有的还在前面回顾历史,最后表态度与决心;祭文结尾,按固定模式均向始祖请求“尚飨!”民祭者有省内外的各界人士,也有海外的各方人员;有团体的,也有个人的[4]。这些祭文少数在20世纪八十年代,多数在九十年代及新的历史时期。其中影响较大的有:黄陵县中华子孙祭祖谒陵接待委员会祭文(1989年10月8日)、西安各界及台、港、澳海外同胞祭文(1990年4月6日)、台湾返乡探亲团祭文(1988年1月17日)、台湾“中国统一同盟”大陆访问团祭文(1990年2月22日)、台湾中华黄埔四海同心会恭祭轩辕黄帝陵祭文(1991年4月5日)、全欧崇正总会联合会祭祖团祭文(1991年10月15日)、癸酉清明美籍华人张良洲博士祭黄帝陵文(1993年4月5日)、甲戌年清明黄陵县民祭黄帝陵祭文(1994年4月5日)、乙亥重阳节民祭轩辕黄帝逸仙盛会祭文(1995年11月1日)、1995年中华名人协会祭文(1995年11月1日)等等。尽管这些祭文不是出自同一手笔,但它们的精神是一致的。这些祭文都历数了黄帝的功德并加以歌颂。如《西安各界及台、港、澳海外同胞恭祭轩辕黄帝典礼祭文》。其中写道:“维我始祖,创立国邦;始制文字,肇创典章;芟夷荆莽,教民农桑;允文允武,功被遐荒;奠中华民族之初基,启华夏文化之晓光;聪明睿智,功业辉煌遣千秋之惠泽,历万世而永昌。”黄帝的功绩中最伟大的是奠定了中华民族的基础,使华夏儿女繁衍全球。《全欧崇正总会联合会祭祖团祭文》说:“先祖黄帝,荫我后裔。枝繁叶茂,繁衍全球。龙的传人,秉承祖训。崇尚教育,团结互助。刻苦耐劳,敢作敢为。艰苦创业,爱国爱乡。思宗念祖,发扬光大。”《台湾中华黄埔四海同心会恭祭轩辕黄帝陵祭文》中也说道:“大武中华,巍巍寿丘;姬水泱泱,天降帝胄。生而圣灵,三皇翘楚;四方安和,仁民爱物。艺以五谷,六畜相辅;以礼教化,诸侯臣服。威震四海,禅封五岳;德昭天下,功垂宇宙。”但是由于历史原因,海峡两岸的黄帝子孙却分离了几十年。对于骨肉离散,不管大陆,还是台湾,对此都深为痛心。尤其台湾同胞,念祖寻根,在祭文中怀念祖国,盼望统一的心情是十分深厚的。《台湾中华黄埔四海同心会恭祭轩辕黄帝陵祭文》:“神州莽莽,华夏悠悠;家同多难,心怀九州;四十寒暑,祭奠愧疚;两岸黄埔,相期互助。率团谒陵,同心相求;河山一统,万世千秋。”
  数百年来,祭祀黄帝陵,绵绵不绝,恭诵的祭文祭诗一篇又一篇。但归根到底一句话,都是祈求我中华强大、民族昌盛。当今时代,统一祖国,建设四化是重要课题。振兴中华、使我中华大国以强大富饶而又民主文明的伟大形象屹立于世界之林,这就是一切祭文的最终目标。
  三、情深意长的颂黄帝诗
  黄帝的血脉流贯于每一个中华儿女的躯体,炎黄子孙自然会永远怀念和赞颂黄帝。秦汉以后,历朝历代的文人学士在他们的诗赋中赞扬着黄帝开拓中华文明的功绩,描述着黄帝神圣的、伟大的奇迹[5]。三国时代魏国诗人曹植曾有诗赞颂黄帝:“少典之子,神明圣咨。土德承火,赤帝是灭。服牛乘马,衣冠是制;氏云名官,功冠五列。”诗人据史书记载和上古传说指出:轩辕黄帝是少典的儿子,神异英明而有圣德。土是黄色的,黄帝尚土德,以土而王。这是继承火德的,火能生土。火是红色的。火是炎帝、也就是赤帝的标志。黄帝大战炎帝,他吞灭了赤帝而王天下。黄帝是人文始祖,创建中华文化,使民族进入文明时代。以前,牛、马都是野性的,而黄帝驯服家畜,让牛来耕作、拉车,使马可以骑。黄帝还制作衣裳使人民不再赤身露体。他给人起姓氏,给官员定名号。黄帝的功劳列在五帝的首位。南北朝时期庾信的《黄帝见广成子画赞》写道:“治身紫府,问政青邱。龙湖鼎波,丹灶珠流。疏云如雨,落木先秋。至道须极,长生可求。”(《全后周文》卷十一)庾信那幅画大约根据《庄子》而作。《庄子》中说:黄帝去崆峒山拜见广成子,问如何达到“至道”。广成子批评说:你执政以来,云未密聚就下雨,草木在秋天还没来以前就黄落,这怎能掌握“至道”呢?后来,又问怎样长寿;广成子说:至道的精髓是深远幽暗,至道的极致是没有声音。不看不听,清静养神,可达绝对真理以长生。《抱朴子》一书说:黄帝问政东到青五,过风山见到紫府先生;又上王屋得到丹经;他采铜在龙湖铸三鼎,鼎可浮水波上。因此,黄帝成仙乘龙上天。庾信这首诗就写了黄帝这些活动。短短三十二个字,就描写了黄帝的一系列生平事迹。
  唐代是诗歌异常繁荣的时代。唐诗中有不少关于黄帝及其事迹的诗。如李白在《飞龙引》集中说到轩辕黄帝。“黄帝铸鼎于荆山,炼丹砂,丹砂成黄金,骑龙飞上太清家,云愁海思令人嗟。宫中女颜如花,飘然挥手凌紫霞,从风纵体登鸾车。登鸾车,侍轩辕,遨游青天中,其乐不可言。”(《全唐诗》卷二十三)“鼎湖流水清且闲,轩辕去时有弓箭,古人传道留其间。后宫婵娟多花颜,乘鸾飞烟亦不还,骑龙攀天造天关。造天关,闻天语,屯云河车载玉女。载玉女,过紫皇,紫皇乃赐白兔所捣之药方。后天而老凋三光,下视瑶池见王母,蛾眉萧飒如秋霜。”李白的诗潇洒飘逸,深受道家思想影响,写黄帝乘龙飞升,描述他铸鼎、炼丹,飞去三清的太清家是十分贴切的。李群玉《黄陵庙》诗:“黄陵庙前莎草春,黄陵女儿蒨裙新。轻舟小楫唱歌去,水远山长愁杀人。”(《全唐诗》卷五百七十)不第的布衣游到黄陵庙前,见春草、闻女歌而思念湖南家乡,其中由远祖陵墓而联想到家祖之乡的思维脉络是清晰可辨的。舒元舆《桥山怀古》:“轩辕厌代千万秋,绿波浩荡东西流。今来古往无不死,独有天地长悠悠。我乘驿骑到中部,古闻此地为渠搜。桥山突兀在其左,荒榛交鏁寒风愁。神仙天下亦如此,况我慼促同蜉蝣!谁言衣冠葬其下?不见弓箭何人收?哀喧叫笑牧童戏,阴天月落狐狸游。却思皇坟立人极,车轮马迹无不周。洞庭张乐降玄鹤,涿鹿大战摧蚩尤。知勇神天不自大,风后力牧输长筹。襄城迷路问童子,帝乡归去无人留。崆峒求道失遗址,荆山铸鼎余荒丘。君不见:黄龙飞去山下路,断髯成草风飕飕。”(《全唐诗》卷四百八十九)这首诗首先总说轩辕黄帝以来千秋万代,江河奔流不息;而人世茫茫,生生死死不已。黄帝恩泽永存,唯天长地久。接着写诗人来到黄陵的见闻感受:他骑着驿站的马到了中部县,当时寒风萧瑟,榛莽交错,牧童嬉戏,月落狐游,情景异常荒凉。见到突兀的桥山,感慨人生短促,又疑问黄帝飞去后,遗下的衣冠谁来安葬,弓箭谁来收敛?最后由黄陵写到黄帝,说他降玄鹤、战蚩尤,襄野问童,崆峒问道,荆山铸鼎,乘龙升天,最后以“黄龙飞去山下路,断髯成草风飕飕”作结,境界苍茫,最能引发读者的怀古情思。
  北宋时期,范仲淹带兵镇守延安、榆林一带,过黄陵时写道:“高陟桥山上,关河万里长。沮流声浩浩,柏干色苍苍。红日竿头进,青虚足下藏。轩辕龙驭古,百代景冠裳。”这首诗气势宏伟,格调高古,可谓杰作。文天祥作为名将兼诗人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抗元斗争,虽被囚禁大都(北京),却至死不屈。他想起黄帝战蚩尤的故事,写下了这样的诗篇:“我瞻涿鹿郡,古来战蚩尤。黄帝立此极,玉帛朝诸侯。”也许文天祥从黄帝的丰功伟绩吸取了滋养和启迪,故而死亡威胁,也不能摧折他的民族气节。此外,张三丰的诗也很有意味:“披云履水谒桥陵,翠柏烟寒玉露轻。衮冕霞飞天地老,文章星焕海山青。巍巍凤阙迎仙岛,渺渺龙车驻帝城。寂寞琼台遗汉武,一轮皓月古今明。”诗人跋山涉水来到黄帝陵,看到桥山柏林含烟,玉霞轻飞,不由想起黄帝乘龙车飞上天宫的传说,由此联想到“仙岛”、“帝城”的飘逸景象。当他的思绪从仙界回到现实之后,所看到的只有那位想成仙的汉武帝所留下的一座荒凉的祈仙台,以及那轮自古至今照过千秋万代亿万人众的明月。
  明朝前七子之一的大作家李梦阳,有一首别具格调的七律《桥山》:“黄帝骑龙事杳茫,桥山未必葬冠裳。内经泄密无天地,律吕通神有凤凰。创见文明归制度,要知垂拱变洪荒。汉皇巡视西游日,万有八千空路长”。李梦阳是现实主义者,他不相信黄帝成仙的传说,也不认为桥山陵墓是衣冠冢,更否定《内经》等秘籍是黄帝写的。他认为一切要靠文明和制度,而非其他。至如后来汉武帝的求仙活动,只能落得个徒劳的结局。到了清朝,文人、官吏拜谒黄陵者日多,有关黄帝和黄帝陵的诗词更是不胜枚举。清初有位叶映榴,他写有《桥山》五言古诗:“大荒浮黄云,众山失故黛;*然川原间,苍翠杂烟霭。居人为予言,桥陵在其内。下车拂征尘,屏息虔再拜。古柏参青霄,树叶如偃盖;黄帝未仙时,此树乃先在,其余二千株,环陵而向背。陵庙与(一作古)树连,云气时叆叇。沮水流其中,触石发清籁。怀古有余(剩也)情,瞻眺得大概。当年神圣兴,制作史具载。采铜首山巅,铸鼎荆山界;鼎成龙下迎,其说近迂怪。左辙不及从,抱弓致忠爱。凿山葬衣冠,庙祀崇百代。且战且学仙,汉武发深慨;至今祈仙台,芳草尚晻蔼。候神幸缑山,采药遍海外;封禅何纷纷,徒为公孙卖。予意帝至尊,不仙亦何害?缅彼垂裳年,古今共嘉赖。不死今有冢,此言良大快!惟有柏长生,风雨勿能坏。”这首诗前半部写景,中间部分述黄帝事迹,末尾发感想:后人学神仙是没有好结果的。黄帝伟大之至,不是神仙也不减低他的崇高。说他升天没死,却又留有大墓,不是件快事吗?晚清时期,康有为写有《己酉六月自欧归过苏伊士河感怀而戒俯念万年吾亦四度过此倦游息辙将述作矣》(1909)一诗,值得特别标出:“大瀛海水忽横流,小九洲通大九洲。别有文明开世界,却由新法破鸿沟。素王道统张三世,黄帝神灵嗣万秋。我作大同书已竟,待看一统合寰球。”康有为有感于中国是世界的一部分,应当变法维新实行改革以达到大同世界。他认为:黄帝的神灵将传续万代,永无已时。
  民国时期,歌颂桥山、谒陵祭庙的诗进入了现代文苑。这些诗篇多数目不小,多与祭陵有关。如于右任1918年写了七律《谒黄帝陵遇雨》:“皇祖威灵我欲攀,西征间道礼桥山。弥天风雨伤今日,垂老仓皇过此间。独创文明开草昧,高悬日月识天颜。干霄古柏摩挲遍,挂甲何人亦等闲。”晚年,于右任在台湾把前四句改为:“路下雕阴湾复湾,鸾翔凤翥见桥山。曾经微雨川原润,真悯遗黎稻稼艰。”于右任崇敬黄帝,谒陵之后,回南京,让友人集录古籍而成《黄帝功德纪》。晚年他流落台湾,怀念故乡、怀念大陆,哭吟最后一首诗《国殇》,表达祖国早日统一的心情。前此,他特意修改几十年前所写的《谒黄帝陵遇雨》的前四句,以表达对大陆川原和人民农作的怀念。其敬轩辕、恋故国之情,可叹可敬。
  新中国成立后,海内外炎黄子孙登陵祭祖,也写下了大量的诗篇。其中有新诗,有旧体诗词,林林总总,不胜枚举。如楚图南先生《临黄河·赞祖国》:“浩荡黄河水,蜿蜒似龙翔。华夏发祥地,文明启曙光。三皇辟草莱,五帝德弥彰。轩辕创基业,百代颂炎黄。嫘祖始衣帛,养蚕复植桑。尧舜公天下,推位让贤良。大禹疏九河,万姓得安康。殷商始建国,文物灿辉煌。岐原兴周伯,地跨东海疆。春秋与战国,百家美名扬。嬴秦大统一,书轨同四方。汉唐相继起,威武振八荒。宋元明清册,国势递弛张。辛亥建共和,外寇呈豪强。工农大起义,四九立新邦。全民齐声颂,宏猷庆永昌。前程灿如锦,国运万年长。”这170字的古风,勾画了中国的历史,展示出黄帝创立基业的伟大功勋。又如肖华将军《赞黄帝手植柏》:“七搂八柞半,巍哉柏之冠。世传远祖植,悠悠五千年。钢枝挺硬骨,铁甲敌炎寒。霹雳难摧志,风高无媚颜。阅尽兴衰事,从空向长天。神州衍斯种,世代泽绵绵。”这首诗通俗易懂,一气呵成。把挂甲柏拟人化,喻指黄帝养成的民族英雄、钢铁战士,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总之,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还没有哪个人能像黄帝这样,受到历朝历代的祭祀;没有哪一个人能像黄帝一样,在祭文中受到如此高的评价;也没有哪一个人,能像黄帝一样,拥有这么多的赞美诗歌。这些事实充分说明: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黄帝的精神是非常伟大的,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原动力。作为炎黄子孙,我们应当珍惜祖国的文化遗产,用实际行动来守护我们的精神家园。
  [1]参见《陕西百科全书》附录《大事年表》,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2]《明太祖实录》卷五十九,洪武三年十二月庚午。
  [3]详参吴致勋《黄陵县志》及黄陵所存碑石。
  [4]详见《黄陵年鉴》(1998—2006)。
  [5]马家骏《我以我血荐轩辕》,《说古道今》2006年第l期。
  

纪念人文初祖黄帝 建设民族精神家园 学术讨论会论文选集/陕西省公祭黄帝陵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编.——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8.11

您是第 位访客!